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宽广的学术视野、良好的精神风貌,掌握扎实、系统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致力于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系统的本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并熟练运用管理学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际问题,能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及组织管理工作。
2.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能在本学科领域中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能够准确、充分地运用中英文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并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撰写英文论文。
三、研究方向
1.电子商务与服务创新
2.信息管理与商务协作
3.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管理
4.智能决策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形式和学习年限
本专业的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为四年。在校生休复学、短期出国、延长学习年限等的具体申请办法见《捆绑调教 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
五、学分要求
1.本专业博士生最低学分要求为26学分。
2.研究生选课、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和学分转换等严格按照《捆绑调教 研究生课程学习及成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3.跨学科背景的博士生根据自身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可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一门或几门相应本专业硕士课程。
六、其他环节要求
1.主文献阅读
博士生在校期间应阅读专业阅读清单中的学术论文20篇和专业阅读书目中的专著4本,并在第二学年内提交不少于10000字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主题须与其专业研究领域相关,捆绑调教 组织答辩和评审。
2.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是博士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前的一次资格考试。学科综合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试对象为已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课程学分的博士生,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具体要求及时间安排详见捆绑调教 公布的学科综合考试实施细则。
3.年度进展报告
博士生应在每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末提交年度进展报告,内容为本年度自己各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交流、学术论文、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开题报告、教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报告经导师签字后提交捆绑调教 ,申请答辩前捆绑调教 进行材料完整性审核。
4.学术活动
(1)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公开作2次学术报告;应参加至少1次国际研讨会和至少1次国内研讨会,同时在会上要提交学术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结束后提交相关材料,捆绑调教 在学生申请答辩前进行审核。
(2)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听取20次以上本捆绑调教 组织的学术讲座,每次应有不少于500字的小结。每场讲座安排人员进行签到,讲座后7日内收集小结,捆绑调教 在学生申请答辩前汇总材料、统计参加讲座次数并进行审核。
七、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
1.本专业博士生应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1)已制定的个人培养计划合格;
(2)已修满培养计划内规定的学分,且各课程、环节成绩合格;
(3)符合捆绑调教 学籍及其它相关管理规定;
(4)已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
2.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外审、答辩等应严格参照我校研究生学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3.本专业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八、培养计划及专业阅读书目